声音开关

语速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大字幕

重置

退出服务

首页 理论视野
首页 理论视野

谭建光: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的路径分析

稿件来源:中共宁夏区委社会工作部 发布时间: 2025-03-24 00:00

  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的路径分析

  谭建光 

  当前,党建引领新业态社会工作的发展,以及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的发展,引起高度重视,各地社会工作部积极部署,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丰富多样的新业态,以及种类众多的新就业群众,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如何有效推进、如何提高成效、如何持续发展等,都值得思考。为此,我们前往北京、浙江、广东、四川、河南、湖南、内蒙古等地进行调查,既与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进行交流,探寻新业态党建创新的路径,探讨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的路径;也贴近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络码钉、直播群体等进行观摩交流,了解利益需求、服务需求、发展愿望和社会感受。在此,我们结合在各地区调查辅导的材料,以及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撰写调查文章,提供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参考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新领域党建创新与志愿服务

  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就不断出现新领域、新群体,也不断探索党建创新和志愿服务的有效路径。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外企党建,到21世纪初期的非公党建,以及新时代越来越重视的新业态党建,志愿服务都发挥积极的作用,值得关注和重视。

  第一、外企党建与志愿服务。外资企业、港资企业、台资企业的党团建设,是改革开放后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历公私合营,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全国范围内都只有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基本上没有其他企业形式。然而,改革开放后,创办经济特区,鼓励中外合作、外商投资等等政策的影响下,首先在深圳出现了外资企业、港资企业等形式。由于法律和政策的漏洞,没有要求外资企业建立党组织、团组织等,就存在党建工作的“空白地带”,也存在对企业发展引领不足、监管不够,以及对企业员工的利益关心和保护不足等等问题。党中央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就推动探索外资企业、港资企业党建的新路子,并且要求共青团率先探索外资企业的团建工作。我记得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广东省团校工作的时候,在1983年3月参与专题调查组织,到深圳经济特区进行调查研究,任务就是“如何推进外资企业、港资企业团建工作?”我们深入企业调查,与管理人员、务工青年交流,也与外资企业负责人、港资企业负责人沟通,通过多种途径推动企业党建、企业团建。其中特别有效的方式就是组织员工开展互助服务,参与“学雷锋、做好事”,帮助企业营造良好氛围,也积极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尤其是1989年深圳建立志愿服务热线电话,1990年成立志愿服务社团(义工联)之后,就更多志愿服务进入外资企业、港资企业,关爱帮助员工,繁荣企业文化,从而为党建和团建的推进提供帮助、奠定基础。“以志愿服务为铺垫,积极推进党团建设”,成为特区企业党团建设的一种经验。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也通过志愿服务的推广,受到外资企业人员、港资企业人员的更多了解、更多认同。

  第二、非公党建与志愿服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及21世纪初期,大量非公企业涌现出来,除了外资企业,港资企业、台资企业之外,还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并且,还出现社会团体、非营利机构、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这些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存在党建、团建的“空白点”。为此,21世纪初期就大力推动“非公企业”“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团建设。我在2003年前后经常参与“两新”党团建设的调查工作和现场会、推进会。其中,我们主要推动民营企业的志愿服务,社团组织的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中将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有机结合,从而更加深刻理解党的宗旨理念,领悟党的初心使命,更好地支持和推动“两新”党团建设。我们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的各类志愿者队伍,有许多就是热心积极、爱心奉献的党员、团员,也成为非公企业、社会团体党组织的负责人,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三、新业态党建与志愿服务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出现非常多的新业态,也涌现非常多的新就业群体。一方面,伴随网络时代来临以及提供的就业形式多样化、就业管理多样化,大量游离于传统企业、组织之外的就业形式出现了,如网络创业者、网络就业者、网络码钉到网约司机、快递小哥、直播网红等等。另一方面,伴随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允许和鼓励新业态的出现,允许和鼓励新就业群体发展,就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根据调查结果,新就业群体总量达8400万人,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各层次。全国现有在平台注册的网约配送员约1200万人,快递员约320万人,交通运输部核发相关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的网约车司机700余万人、长途货运司机1400余万人。此外,在网络直播、网约家政、社交电商等行业就业的群体也越来越受关注。在这些新就业群体中推进党团组织建设,加强党组织和群众的联系,就成为值得探索的新形式、新路径。我们发现,很多地方也是通过志愿服务的“双关爱”,关心和凝聚新就业群体,从而为党团组织建设提供支持、奠定基础。一方面是党员志愿者、团员志愿者走进新就业群体,提供关心和帮助;另一方面是鼓励新就业群体的热心人,参与志愿服务,回馈社会、服务他人。这种“双关爱”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新就业群体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温暖,感受到党的关心和关爱,逐渐靠拢党组织、贴近团组织,就为党团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两企三新”党团建设的新进展。

  我是改革开放的经历者与见证者。1978年高考上大学,就是进入华侨港澳生为主体的暨南大学,在开放和交流的影响下,接受思想活跃的洗礼。1982年毕业在广东省团校工作,就是从事广州青年改革开放和观念变化的调查,深圳特区青年创新创业调查和外资企业党团建设调查。1995年转型,就是应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志愿者)邀请,对外资企业员工、民营企业员工、特区创业人士参与志愿服务的特色亮点调查分析。因此,我对于“外企党建”“非公党建”“新业态党建”以及志愿服务在其中的支持作用、辅助作用有较多的了解,有较深的体会。

  新就业群体需求与志愿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改革开放新政策鼓励和支持下,在网络社会和信息时代的推动下,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新业态,涌现越来越多的新就业群体。这些从业者有着各种新需求与新愿望,是志愿组织开展服务的时候要深入了解,不断适应的。

  第一、网络创业者需求:理解与支持这是新业态的创造者群体,也是新就业群体中能量特别大、影响特别大的群体。如今,大家说起网络创业者,都是提到马云、马化腾等代表人物。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网络兴起,到如今网络世界风云变幻、此起彼伏的形态,催生无数的网络创业“新秀”,也淘汰无数的网络创业“老人”。目前,正在从事网络创业,或者冀望从事网络创业的群体非常庞大,并且难以统计。既有正式注册网络企业,也有艰苦的网络创业者;还有更多“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在“地下室”“黑房间”鼓捣网络创业的青年、大学生等。这些人的特点就是在开始的时候都不被人理解,认为是“怪人”“怪物”,其中大多数人有始无终,遭遇挫折;极少数的幸运者脱颖而出,创造奇迹,就成为“神人”“神话”,正如今天的杭州“六小龙”享誉天下。其实,要看到一个、两个网络创业者的成功,背后是千百万网络创业者的“先行”和“垫背”。为此,志愿服务就是要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让大众更多更好地理解网络创业者,给“怪人”“怪物”宽容和鼓励的空间,也帮助网络创业者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志探索创新。从北京海淀区到深圳南山区,从浙江杭州市到四川成都市,都有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关注、关心网络创业者,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志愿服务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第二、码钉群体需求:关注与问候我是在很多年前听到有青年说到,“我就是一个码钉”。具体了解才知道是他们这个群体的自嘲式语言,就是“网络打工人”“数字打工人”的含义。外界的人不了解,总认为从事网络就业、数字产业的工作者是“光鲜”的职业,收入高、很体面、有机会。但是,深入与这些新行业的就业者,尤其是底层就业者沟通交流的时候,他们的自我评价与在流水线上的劳务工差不多。这些网络码钉群体,工作单调、收入不高、加班很多、机会渺茫,很多人从最初投入时的充满希望,到后来的迷茫失落。其中仅有极少的人“重复千日、一朝成功”,大多数人年年月月就是“网络机器人”“数字机器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通过接触他们、开展服务,一方面让他们单调的工作生活增添温暖、增添情趣;另一方面让他们的网络特长、数字特长在枯燥的职业竞争之外,可以运用在关爱助人的事物上,体现这些“码钉”的社会价值,让他们有自尊心和自豪感。如我们曾经参与浙江省评审和辅导的“码钉助农”“码上健康”等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就是阿里巴巴的“数字打工人”为社会奉献爱心、公益服务的具体体现。在网络化时代,在数字化潮流中,志愿服务的开展就是不仅仅关注大趋势、大潮流,而且要关注和关心这些大潮中的前行者、同行者,关注他们的参与和贡献,关心他们的愿望和需求,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三、快递小哥需求:快捷与实惠快递小哥是对很多类似就业者群体的统称,既有顺丰等快递送货的小哥,也有美团外卖送餐的小哥,还有各种帮办跑腿的小哥等。他们是最不稳定、变化最快的群体。从调查情况看,这些快递小哥以中低素质的青年为主,既有大量的小城镇、农村高中和初中毕业生;也有一些大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参加进来。同时,也要留意到,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也成为快递小哥的重要群体,大多数是从事其他行业遇到困难、转型困难的人,寻找到这个“很辛苦,挣钱快”的快递行业。他们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不是搞多少次关爱活动,提供多少次慰问或表演活动。这些快递小哥说没有时间观看和享受,“时时刻刻在候单,时时刻刻在骑行”就是他们工作生活的写照。为此,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要帮助他们呼吁和争取,让快递小哥的骑行在守法安全的前提下“少阻碍、更快速”;让快递小哥送货到社区、小区的路上“更顺畅、更省心”。与此同时,快递小哥希望志愿组织争取政府支持,在更多的地方设置充电桩、充电器、饮水站、休息区等,让从早到晚在路途奔波的人便利歇脚充电,恢复体力精力。

  第四、网约车司机需求:尊重与保障网约车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双方便”。一方面是市民的方便,随时约车出行,不用羡慕干部乘坐公车的气派,也不用长时间排队等候出租车。另一方面是网约车司机的方便,进入系统之后,就可以自由掌握工作谋生的时间和方式,获得自主发展的机遇。然而伴随网约车行业的竞争激烈,条规苛刻,司机群体也面临“工作时间长、收入在减少、生活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志愿组织关心和帮助网约车司机群体的时候,既要帮助加强乘客和司机的理解尊重,减少误解矛盾;也要呼吁推动网约车行业的良性竞争,减少无序竞争与恶性竞争,从而保障司机群体的稳定收入。

  第五、直播群体需求:正视与宽容网络直播的热潮起起伏伏,直播产业的发展经历波折,但是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参与的人群越来越多。早期的网络直播、星咖直播、电商直播、旅行直播等主要是年轻人的天地,是时尚和创新的领域。现在不少老年人、中年人也加入直播行列,开启“不一样的人生”。但是,非常多的直播人群具有“外表光鲜、内里艰辛”状态。因为,直播从业者,不论是“直播秀”,还是“直播带货”,都需要消耗体力和智力,长时间亲近网友、吸引网友。然而,社会各界,包括网络人群对于直播从业者有两极分化的评价:一时是“追星般”的宠溺和追捧;另一时是丑化和贬低、封杀。志愿组织开展关爱新就业群体服务,面对直播从业者,要透过表象深入内心,真切理解这些人群的意愿和想法、追求和困惑。这样,既引导直播从业者遵纪守法、依法传播;也鼓励直播从业者勇于探索、走出新路;还提供关心关爱,让直播从业者感受来自社会的温暖和体贴。

  第六、游戏从业者需求:开放与对话当代中国的游戏行业从业者,是最为新兴的职业,也是最为年轻的行业。绝大多数从业者在20岁——40岁之间,面对的产业服务对象绝大多数是青少年。由于传统社会对于游戏都是负面的评价,缺乏认识和理解,这些游戏从业者感觉是“小众群体”和“孤独侠”。然而,伴随00后、10后在网络发达、信息丰富的社会环境中成长,接触游戏、喜欢游戏的青少年呈现指数级裂变增长,游戏产业也蕴含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一代创业就业。志愿组织针对游戏产业从业者的关爱和服务,一方面是促进开放、对话和理解,即让社会各界更多关注和了解游戏益智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游戏从业者进行引导和激励,吸引他们抵制低俗游戏的开发和生产,更多做好积极向上、积极向善的益智游戏开发和生产。这样,就能够获得社会更大的支持,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第七、社团从业者需求:展示与收获21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组织获得快速发展,大量社团、非营利组织、基金会等涌现出来,也容纳越来越多的新就业群体。这些行业组织、公益机构、基金会等,在不同领域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进程,社团从业者也发挥不同的作用、作出不同的贡献。从调查的情况看,选择社团行业的从业者,大多数提到“使命”与“情怀”,虽然有经济收入的需求,但是更多是发自内心愿望推动社会进步、文明进步、民生改善、环境美好等。但是,由于社团发展的社会环境仍然存在较大问题、较多困难,也让从业者受到种种职业制约,出现种种困惑与失望。志愿组织在关心帮助社团从业者的时候,首先要了解、理解他们的特殊追求,了解、理解他们希望在为社会作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的目的需求。这样,才能够吸引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更多地融入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获得更大成就。

  第八、自由职业者需求:机遇与稳定除了上述类型之外,还有种类多样的自由职业者,自主就业者群体。改革开放初期,往往将这些人归纳为“个体户”,但是现在的自由职业者文化层次多样、创造类型多样,不太满意“个体户”的低层次分类,而是对自己有很多新的描述、新的归纳。我们发现,伴随网络日趋发达和方便,自由职业者将会逐渐增多,甚至可能成为未来主要的社会就业群体。他们不依附任何机构、任何组织,靠自己的智力和技术,在社会上获得谋生之道,也作出贡献。志愿组织对自由职业者群体的关心和帮助,一方面是帮助建立自由职业者与党政部门、社会机构的联系交流,获得更多创业就业、谋生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是帮助社会各界发现和理解这个群体,提供更宽容和更支持的发展空间。

  我们结合调查材料,对不同新就业群体的需求,及其志愿服务发挥作用的途径,进行初步的分析。同时,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对新就业群体的关心帮助,有利于吸引这些群体成员加深对党的感情,愿意靠拢党组织,成为党组织在新兴群众中的坚实基础。

  做好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的路径

  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方面切合时代的变化,利用新理念、新技术丰富志愿服务的形式;另一方面适应新就业群体的具体愿望需求,探寻切实有效、深受欢迎的服务内容和形式。我们整理各地区志愿组织的探索创新,归纳出六种主要服务类型,提供参考借鉴。

  第一、知“新”志愿服务

  调查发现有些志愿组织响应号召,开展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的时候,缺乏沟通交流,缺少了解需求,就热情提供各类服务。但是,有些服务形式并不适应新就业群体的真实需求。例如,原来志愿组织热衷集中搞大活动,关爱帮助新就业群体也要“选日子”“讲场面”,将新就业群体包括快递小哥、网约司机、直播人群等集中起来,赠送物资,提供关爱卡等等。有些新就业群体参加一两次之后,就不再愿意参加,认为这样耽误了他们“揽活”“抢单”等。我们了解到,新就业群体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希望社会大众,包括客户、消费者等真正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支持他们。为此,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在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支持下,志愿组织要做好双向知“新”的志愿服务:一方面是调查了解新就业群体,包括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直播群体等成员的愿望需求,面临的困难,内心的困惑等等,整理出来递交相关部门,为制定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提供给平台、企业等,提供制定更加人性化和实现平台企业与新就业群体双赢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是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深入了解新就业群体的劳动状况,内心世界,渴望期待等,通过媒体和新媒体,如网络、视频、微信、微博、小红书等面向广大公众宣传,让公众也了解和体谅新就业群体成员的劳动,尊重新就业群体成员的贡献,从而减少苛刻要求、随意指责等等。这些知“新”志愿服务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通过长期深入的传播推广,让社会大众与新就业群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第二、暖“新”志愿服务

  我们调查了解到,新就业群体成员所需要的温暖,不仅仅是一次性关爱、一次性慰问,而是融入平常生活的关心和关注。据调查,有很多快递小哥谈到,在送货、送餐给客户的时候,客户一句“谢谢”、一句“辛苦了”就让他们心里“暖暖的”“感觉干得值了”。但是,有些客户随意呵斥、责骂,就让快递小哥心里非常委屈、难受。另外,浙江省、广东省的许多城市,在公共广场旁边,社区驿站旁边,为快递小哥等提供免费充电、免费饮水等。这些小小的举措,就让新就业群体心里“很暖”。他们说,这是“想的周到,特别方便”,对党政部门和志愿组织的服务心存感谢。为此,我们认为,暖“新”志愿服务既要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做起,让新就业群体成员在点点滴滴、一举一动中感受党和社会的温暖。

  第三、为“新”志愿服务

  所谓为“新”志愿服务,就是为新就业群体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创造更好的发展机遇,在关心和帮助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鼓励与支持。一是志愿组织要深入开展新就业群体利益需求、面临困难、发展抉择等方面的调查,整理材料提供党政部门,呼吁推出有利于新就业群体发展的政策措施。记得我1995年在深圳开展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的时候,了解到1990年志愿组织深入八卦岭工业区开展外来务工青年权益保护调查。最初,外来工也不信任志愿者,有些戒备、有些回避。志愿者就以“填写一张问卷,奖励一支铅笔”的做法,吸引外来工参与问卷调查、填写真实情况。志愿组织依据调查数据、访谈情况整理的《百万外来工权益亟需保护》调查报告,从深圳市委上报到广东省委省政府,再上报到党中央、国务院,督促有关部门开展“劳动用工大检查”,出台各类企业包括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的务工人员权益保护政策法规等。今天,在新业态不断发展,新就业群体不断壮大的时候,也特别需要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开展调查分析,为他们呼吁,为他们争取,支持党政部门制定劳动保护政策,支持社会出台新的劳动保护法规。

  第四、助“新”志愿服务

  所谓助“新”志愿服务,就是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帮助新就业群体适应生产生活环境,更好地工作和发展。一是帮助新就业群体成员更快适应职业要求,提高工作收入。不论是快递小哥,还是网约车司机,或者是网络码钉,都具有流动性快、变换工作多的特点。不少新进入行业的成员,由于对流程不熟悉、对环境不熟悉,遭遇较多的困难和挫折。志愿组织就要帮助新就业群体成员了解和熟悉,特别是在新就业群体中发展志愿者,推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从而加快新人的适应和有为。二是帮助新就业群体解决沟通交流的困难。不论是送餐、接客还是网络接单,新就业群体成员都需要获得更多的理解、更好的待遇。为此,志愿组织要向平台企业、餐饮企业、周边客户等进行宣传和解释,让更多的企业和客户理解、支持新就业群体,在交往中体现尊重、增加谅解。三是帮助新就业群体应付“不时之需”的难题。新就业群体成员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难题、出现各种问题。包括意外受伤、感冒发烧、心情抑郁等等。然而,高压情境下的他们自身无法调解、无法排解。为此,志愿组织要开展关心和关爱的服务,帮助他们就医用药,帮助他们排遣郁闷,帮助他们交流交往,帮助他们探寻机遇等等。也就是说,要有更多的志愿者成为新就业群体成员的“朋友”“挚友”,并不一定是经常聚会交流,而是时时刻刻牵挂着、时时刻刻关心着。当新就业群体成员遇到困难,发来求助信息的时候,及时回应、及时帮助、及时联系资源、及时予以解决,就是最好的志愿服务。助“新”志愿服务体现在方方面面的事情上,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非常有必要,非常有效果。

  第五、赋“新”志愿服务

  所谓赋“新”志愿服务,就是帮助新就业群体成员,根据职业和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发展能力。从新就业群体成员继续提高的素质能力看:一类是从小城镇、农村出来就业的成员,文化素质、技术素质、社会适应素质存在欠缺,希望获得提升。另一类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经验的成员,转行进入新就业领域,希望提升新行业的素质能力。志愿组织在开展赋“新”志愿服务的时候,既可以采取系统学习提高的形式;更要探索灵活多样、快捷便利的方式。例如,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的“新工人夜校”项目,就是系统学习的形式。宁波市北仑区大港工业社区党委联合志愿组织,针对大量外来工、农民工渴望提高素质技能的需求,通过“新工人夜校”的举办,为新就业群体提高技术技能,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成为优秀的新产业工人。再如,深圳、杭州、成都等地出现的“新新网校”志愿服务,则是志愿组织针对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络码钉等流动性快、变动性大的新就业群体,提供视频、微信、抖音、快手等知识技术等辅导的方式,传播快、吸收快、应用快、收效快,受到新就业群体成员的欢迎。

  第六、领“新”志愿服务

  我们认为,领“新”志愿服务就是在关心关爱、支持帮助新就业群体成员的时候,体现党组织的关怀,体现党团员的热心,从而温暖新就业群体,激励新就业群体。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引导新就业群体领悟党的宗旨理念,理解新时代新思想,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从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一是引导新就业群体成员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时事政策,具有思想政治觉悟,在新行业的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不良势力、错误思潮所裹挟。二是引导新就业群体成员主动了解党组织,主动靠拢党组织,既获得党组织的关心帮助,也传递党的好声音。三是引导新就业群体成员参加志愿服务,利用快递送餐送货、网约车接客送客、直播传播普及等机会,力所能及帮助他人、传递友善,促进社会的友爱和谐。四是在新就业群体的党员团员中发现积极分子、发掘优秀人才、培养党建人才,不断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不断夯实党在新就业群体中的基础。领“新”志愿服务就是在关心帮助新就业群体的同时,引导新就业群体成员不断进步、更有作为。

  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有许多方式途径,需要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不断探索、丰富拓展。我们在此归纳的六个主要方式,仅仅提供参考借鉴。

  开展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的“四不原则”

  近期我们对各地开展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进行调查分析,听到新就业群体成员和志愿组织成员两方面反映的呼声,也整理出来,提供大家参考。新就业群体成员希望志愿服务不要形式化,不要做成影响或干扰他们谋生的热闹活动。志愿者则希望不要一刀切,不要指令性,而是鼓励志愿组织灵活探索切实有效的服务方式方法。具体归纳起来,就是要坚持“四不原则”。

  第一、不扎堆

  以前,有些志愿组织开展服务活动,为了扩大社会影响,为了便于宣传报道,总喜欢集中活动,“扎堆”活动,搞志愿服务启动仪式,搞志愿服务集中授旗等等。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络码钉等反映“千万别搞这种形式”。因为,这些新就业群体成员的工作性质,都是个人尽快接单、接活,完成一件就获得一些收入的。如果要挤出时间参加大型活动,还要“排队伍、等领导、走过场”,就浪费了很多的赶工作、挣收入的时间。他们希望志愿服务最好是“零零星星、切实有用”。也就是说,通过分散、零星的方式方法,为新就业群体成员提供支持和帮助。如送货、送客过程中获得一些咨询信息,获得一些温暖、关怀;候单、换岗期间获得一些慰问物资,获得一些亲切、温馨等等。这种“不扎堆”的志愿服务是新就业群体成员特别需要,特别喜欢的。

  第二、不干预志愿组织

  不能“想当然”地开展新就业群体服务,不能好心变成干预,好意变成麻烦。我们调查的时候,听到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说到,有些志愿者来了解的时候,他们反映希望能够有更多灵活便捷的停靠地点,便于及时候单、送货。然而,志愿者整理和上报之后,结果变成了在几个划定的地点让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候,出入非常麻烦,路途非常遥远,更加不方便了。为此,志愿组织开展新就业群体服务的时候,需要征询更多对象的意见,权衡更加合适有效的方式方法,尽量做到更加方便新就业群体成员,也更加方便广大群众消费,还能够促进文明有序的生活。这些效果的实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制度规定,还需要智慧创新,需要志愿者的用心用情做实做好。

  第三、不加负志愿组织

  开展新就业群体的志愿服务,不仅仅要初心好,而且要特别注意效果好。因为,有些地方的志愿组织关心帮助新就业群体,设置一些服务项目、学习项目,设置小程序、信息系统等,结果出现有些部门、有些企业强行要求新就业群体成员登录、观看、计时、积分。这样,就引起新就业群体的反感,认为是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不必要的烦恼。为此,志愿者要真正深入新就业群体之中,观摩和了解,切实探寻适合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推出一些关爱、帮助的措施之后,一定要坚持灵活自主、自由选择的原则,千万不要搞成“一刀切”“大攀比”“加分扣分”等,避免增加服务对象的负担。

  第四、不做秀

  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一定要牢记开展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的初衷和目的,是切实有效地帮助新就业群体,支持新就业群体更好地工作和生活,而不是志愿组织“做事情、出成绩”“做宣传、出效果”。新就业群体成员接受调查访问的时候说到,最讨厌就是做秀,就是“表面功夫”。即有一些志愿组织过来关心慰问,赠送一些简单的物品,发表一些问候语言,拍几张照片,录几段视频,“拍拍屁股就走人”。为了这些活动,新就业群体成员要早早来等候,陪同做形式,既耽误了“接单送货”,也没有什么实惠和好处。所以,志愿组织最好探索更多灵活性、分散式的关爱服务方式,既可以通过网络微信提供关爱帮助新就业群体的信息,提供他们自由选择和享受;也可以根据一个个新就业群体成员候单、休息的时候提供切实有效的关爱帮助,让他们感受温馨体贴。

  作者简介谭建光(1960年10月——),教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理事,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微信号:1367245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