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以“两化一振兴”为笔书写时代答卷
海原县城一角。
闽宁科技园进入生产旺季。
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
养殖业繁荣发展。
万亩梯田自成景。
枸杞喜获丰收。
周末市民到乡村游玩。
千亩拱棚架起致富金桥,工业园区涌动就业大潮,教育资源如甘霖润泽学子,避险搬迁筑起安居屏障,分布式光伏将阳光转化为“真金白银”……聚焦重点领域,海原县迸发勃勃生机。
海原县紧握“两化一振兴”这如椽巨笔,在广袤的黄土地上奋力书写时代的精彩答卷。每一个亮点的背后,都是干部群众的汗水与智慧。这些汗水与智慧,化作前行的磅礴力量。
展望未来,海原县在“破”与“立”的探索之路上砥砺前行,探寻契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康庄大道,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绿色动能与产业崛起——乡村振兴的“海原路径”
海原县深入实施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行动,围绕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特色农牧、轻工纺织、现代物流五大主导产业绘制“产业图谱”,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积极开展潜力地区产业导入行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怡亚通冷链物流、新华三PC机、中车PACK线、百度数据标注和算力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投产,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到2030年,力争将海兴开发区打造成百亿级产业园区。支持宁夏深海物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转型升级,推动闽宁产业园向产业社区方向发展。
7月19日,走进海原县李俊乡红星村村民杨福家院子,一排排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没想到咱家也能参与这种大项目。”杨福乐呵呵地说。5月30日,海原县“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分布式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成为新能源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典范。
该项目采取“村集体租赁+企业运维”模式,由全县17个乡镇122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租赁505户低收入农户的庭院及82处村集体闲置建设用地建设,总投资1.32亿元。项目资产归村集体所有,由县属国有企业统一运维,年发电量约5829.6万千瓦时,年收益约1512.8万元。
“我家每年稳拿5000余元租金,25年合同期总收益超10万元,比种地还稳定。”杨福感慨道。除农户租金外,148个村集体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和小型公益设施建设。同时,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1.6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07万吨,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在海原县海城镇的355座拱棚里,小番茄迎来丰收季。村民李秀兰一边采摘一边笑着说:“每天能挣120元,还能顾家,比外出打工强多了。”目前,该园区已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
海原县积极推广拱棚设施农业,在西安、海城、关桥、高崖等乡镇建成1777座拱棚,采取“党组织引领+企业运营+村级合作社联动+农户参与”模式,引进优质番茄、辣椒品种,发展订单农业,降低市场风险。预计带动2610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并创造2700个就业岗位,人均劳务收入超1.1万元。
7月11日,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梁小军带领27名专家分赴海原县10个乡镇,通过集中培训和入户指导,为800余名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
海原县积极构建“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组团式服务体系,2025年选派22名科技人才下沉乡村,推动科学养殖技术普及。“过去养牛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贾塘乡黄坪村养殖户田兴林感叹道。
为拓宽农产品销路,海原县建成宁南山区首个集仓储、供应链、人才培育于一体的直播网货中心,推动农产品上行,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助力产业振兴。
从光伏板下的“阳光经济”到数据驱动的“智慧牧歌”,海原县以绿色转型破题、产业融合答题,走出一条“生态含金量”与“发展含绿量”共赢的振兴新路。
城乡融合与民生提质——新型城镇化的“海原实践”
在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中,海原县以系统性思维为指引,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着力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这一系列举措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县域典范。
海原县秉持规划先行理念,精心构建“两核四镇三灌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聚焦“人往哪走、产业往哪聚、资源往哪配”三大核心问题,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公共服务优化。
一方面,推进区域一体协作联动。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海原县通盘考虑县城、海兴开发区、中心镇和乡村发展,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进行优化,促进三大灌区与产业薄弱乡镇实现均衡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人口均衡发展。顺应人口流动趋势,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转移,提升产业与就业适配性,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
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上,海原县精准发力,动态调整学校布局。2025年计划调减学校55所,目前已全部完成,并提前完成2026年计划调减的3所学校;同时调增海兴开发区第二中学、海原县第九小学等4所学校,新增学位4860个。为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益,制定《海原县2025关于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的实施方案》,确保随迁子女100%入读公办学校,享受公平优质教育。
此外,海原县规范公职人员户籍管理,推动农业户籍公职人员迁入城镇集体户,同时保障其农村原有权益。为破解“人户分离”难题,公安、民政等部门上门服务,深入宣传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等政策,鼓励农业户口转城镇户口。
海原县注重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县城和海兴开发区“双城”联动承载能级。积极开展推进城(区)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实施县城危旧房改造和城镇四类管线更新工程,加强城乡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目前,已纳入自治区“两化一振兴”项目库项目237个,总投资700余亿元。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海原县构建“系统谋划、民生导向”推进机制。目前,城市地下管网改造项目已落地,将于8月开始建设,计划改造四类管线32公里。同时,海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各乡镇开展危房改造督导工作,重点对低保户、脱贫户等六类重点人群住房安全进行全面排查。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395户危房摸排,其中180户已开工建设,预计10月底全部完工。
海原县积极探索新能源发电园区直供和储能调峰两种模式,加快海兴开发区绿电园区建设。通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低效利用厂房设施,推动产业集聚协同发展,提高亩均效益。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海原县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推进产业链、产业园、产业带建设,打造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激发“不比别人差”的海原精气神,增进共同性、引领差异性。
“我们还在全力谋划生活垃圾综合处置、再生水回用提升改造、文旅街区等项目,持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海原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海原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强化基建、产业创新和文化铸魂等多方面的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城乡融合与民生提质之路,提供了可借鉴的“海原实践”。
机制创新与长效赋能——可持续发展的“海原智慧”
2024年6月,一则喜讯从水利部传来:海原县西河灌区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成为宁夏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
西河灌区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正经历着一场由内而外的蜕变。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优化水价政策、严控地下水超采及推进信息化建设,为中部干旱带现代化灌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宝贵经验。“过去几十年,这里只种小茴香和玉米,单一的作物品种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现在通上黄河水,我们种上了小番茄,收入明显提高了。”海原县西安镇园河村党支部书记张雪娟的话语中满是喜悦。
在管理模式上,西河灌区推行“项目公司+合作社”,成立3个乡镇农业灌溉服务合作社,实行电子化收费和“收支两条线”制度,保障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良性运行。目前,全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20.03万亩,高效节灌率44.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744,高于全区平均水平0.158。
价格杠杆在节水增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灌区建立四级用水审核机制,执行阶梯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农业灌溉水价1.55元/立方米,为扬黄灌区的10倍。这一举措促使农民主动压减西芹、麒麟瓜等高耗水作物种植,推动节水增效。据估算,今年灌区3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增加1940元,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3.91%。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依托西安供水水源工程引黄河水替换地下水,灌区全面关停181眼农灌机井。《宁夏2024年第四季度水资源监管信息季报》显示,海原县西安镇单元地下水埋深同比上升0.91米,生态修复成效显著。西河灌区的成功实践,为干旱地区破解水资源约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进一步夯实了宁夏乡村振兴的水利支撑。
海原县以统筹推进“节水、管水、治水、用水、护水”五大工程为抓手,探索建立中部干旱带节水管水治水用水护水的“海原模式”,为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了实践范例。
在节水领域,海原县聚焦农业节水核心,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打响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推动农业生产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管水工作以取水工程整治为突破口,建成全域水资源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水资源统一调配、取水设施全计量和许可证规范化管理,获评水资源管理典型县。
治水环节坚持系统思维,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生态立县战略结合,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71平方公里,清水河海原段水质稳定达Ⅳ类及以上。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让群众从“有水喝”迈向“喝好水”,2024年通过省级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验收,供水保证率达96%以上,水质达标率100%。
此外,海原县强化水源地保护与河湖综合治理,开展全域水域岸线管控,并通过多层次宣传教育提升全民节水护水意识。目前,全县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政府主导+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逐步成熟,为干旱地区破解水困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2021年11月以来,海原县实施闽宁“社会工作牵手计划”志愿服务项目,通过构建“专业赋能+人才培育+志愿增能”三维服务体系,有效破解当地社会工作专业能力不足、乡村振兴人才匮乏、志愿服务缺乏系统化等难题。
项目创新建立“双督导+双培养”机制,选派15名中高级社工师开展督导培训68次,培养本土初、中级社工师10名,并制定16项标准化志愿服务制度,首创“八心”工作法,提升服务规范性。该项目打造了“志愿护青·牵手护童”“花儿万家”“杏福小孩”等品牌化志愿服务矩阵,累计服务未成年人、老年人及乡村振兴产业受益群体超2.2万人次,带动农户增收10万余元。通过“社工机构+社区组织+社会企业”协同网络,联动12个政府部门、8家社会组织,孵化本土社会组织3家、志愿服务队12支,引入东部资金20万元,推动闽宁资源深度对接。
今年6月25日,海原县蒲公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获评“2024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7月4日,该中心理事长穆风录被认定为海原县G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先后被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孵化机构获评3A级社会组织,2个案例入选自治区优秀案例,“杏福小孩”项目获评乡村振兴创新品牌,培育出宁夏首届“最美社工”1人,为闽宁协作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7月初,海原县第三届“海纳英才·原创未来”人才月活动在宁夏大学启动。活动现场,文旅、卫生、农业等领域的“人才项目榜单”30条精彩发布,吸引众多人才关注。现场签约5项,7位专家“揭榜领题”产业发展技术难题7项,并向8名高层次人才代表发放“惠才卡”,进一步强化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效应。
从闽宁协作的志愿服务项目到人才引育的积极举措,每一步都彰显着“海原智慧”,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