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开关

语速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大字幕

重置

退出服务

首页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
首页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

从安置区到治理样板!塔桥村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具象化

稿件来源:宁夏法治报 发布时间: 2025-07-11 09:53

  “电动车不上楼”“草坪、楼道党员包片”“小事不过时,大事不过天……”7月9日,据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塔桥村党总支书记杨吉军介绍,以上是居民集思广益、共同制定并严格遵守的自治公约,更是塔桥村在推进安置小区规范化管理的一个缩影。

  塔桥村是一个典型的安置村、城中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其中6个村已搬迁上楼,但被安置在6个不同的小区,分布较散不说,由于户口还在塔桥村,规范化管理便成了一大难题。

  如何让辖区居民“入圈”,让治理“破圈”,让幸福“出圈”?杨吉军给出了答案。

  2家村委会持股的物业公司是塔桥村治理难题的“解药”。

  “作为公司管理者,同时我也是塔桥村村民,大家的事就是我的事。”银川塔桥渡辉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军说道。

  丁军不仅是物业公司党支部的支部委员,还是物业公司总经理的双重身份在塔桥村已不是个例。这样的社区和物业之间交叉任职不仅解决了居民生活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还解决了60余人的就业,最重要的是:治理更高效。

  说到高效,就不得不提起“五治融合”的自治。

  2025年4月,章子湖家园小区居民抱怨自行车车棚少、充电口少。兴桥合众物业公司物业工作人员知晓后上报村委会申请启动为民资金增设车棚。村“两委”工作人员前往实地查看后召开村委会集体讨论,议题通过后便开始实施。

  整个流程、账目全面公开、收支公开、账户独立……居民交的物业费是村集体收入,现在又用来解决民生实事,居民自治实现了最大化的同时,摈弃了以往居民认为不交物业费“理所应当”的错误认识。

  今年67岁的王永,曾担任塔桥村党总支书记。退休后,担任银川塔桥渡辉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的党支部书记,也是“王叔评理说事”工作室的金牌调解员。2025年3月,塔桥家园小区因6楼渗水导致5楼被淹的矛盾就是在王永的调解下握手言和的。

  “塔白路经过的大车太多了,沿线坑坑洼洼、一下雨就积水。”居民的抱怨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下得到了回应。今年5月,兴庆区住建交通局牵头修整了路面。

  居民自治、纠纷内部消化、部门联动,矛盾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妥善解决……一桩桩民生小事的高效解决获得了居民的认可、支持,满意的同时物业费收缴率蹭蹭暴涨,形成了居民自治的完美闭环。

  除了商业小区、返还小区,塔桥村还有7个村民小组,2000余亩耕地要管理。

  “现在你能看到左邻右舍吃过饭,围在树下说着家长里短。要是以前,村民们都忙着田里淌水呢。”杨吉军开着玩笑地说出了塔桥村最近办的民生实事——修渠。

  洪家渠是大新渠的分支,承担着辖区400余亩耕地、30余栋温棚的灌溉任务,然而由于年久失修,渠口逐年变窄不说,水量还少,这可急坏了杨吉军。塔桥村组织修渠400米后,申请了为民服务发展专项资金。现在,渠宽由1米增加到1.5米,让原来需要淌3天的工作量节约至1天,大大提升了灌溉功能,而全线1000余米的另外2个斗渠也启动了修缮工程。

  居民思路转变了,新型基层治理模式也创新了,从享受服务者变为参与治理者,塔桥村双向奔赴实现了铸造“治理共同体”的目标。如今,一呼联应、多方联动,已成为塔桥村治理的一大特色。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也成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塔桥样本。(宁夏法治报记者 李娜 实习生 姬海燕)